Ch. 3 Ep. 4: 去見Aqours吧!①
雖然問了千歌跟曜為什麼Aqours
會這麼有魅力,卻發現千歌她們自己
也還在尋找答案。於是你開始思考
什麼是「屬於自己的光芒」。
隔天,當千歌帶你去見鞠莉、黛雅
還有果南之後……
千歌
這裡就是我們的學校……啊,你昨天有來過一次對吧。
Player
嗯。
Player
(這裡是Aqours就讀的學校……
今天終於能見到Aqours全部的成員了。)
Player
(好緊張……)
千歌
小南她們好像在教室……那就先去找三年級的成員吧!
想了解Aqours的話,找小南這些三年級成員應該會比較清楚。
Player
為什麼?
千歌
其實Aqours剛開始是由三年級生組成的。
關於那些你很想了解的Aqours魅力,
她們應該可以給你一些解答喔!
[Fade in/out.]
千歌
到了~
小南、黛雅學姐、小鞠,早安~!
果南
千歌早安。
黛雅
千歌學妹,進到其他人的教室時,至少該喊一聲「報告」吧。
鞠莉
好好好♪ 這些小事等會再說,等會喔!
Good morning,千歌歌~♪
鞠莉
還有……你就是傳說中的Rainbow student對吧!
Nice to meet you♪
Player
Rain…Rainbow!?
果南
鞠莉,別突然用奇怪的稱呼叫人!
這不是害人家嚇到了嗎?
鞠莉
Oh~Sorry♪
千歌
因為叫虹咲,所以是Rainbow?
果南
真抱歉這麼唐突。
大家平常都是這個樣子的,請別太在意。
Player
喔,好……
Player
那個,初次見面,我是……
黛雅
我們從千歌學妹那裡聽說了。
你是特地從東京前來拜訪我們的吧。
謝謝你千里迢迢過來,非常歡迎你。
Player
哪、哪裡,我才是。
很高興能見到各位!
鞠莉
沒想到會有歌迷在演唱會以外的時間點來訪,
Aqours受歡迎的程度終於達到巨星等級了嗎~♪
黛雅
這就叫做驕傲自大喔,鞠莉同學!
受歡迎這件事就像生物一樣,是變化無常的。
黛雅
面臨任何情況都不能得意忘形,得常保精進之心……
果南
啊~又來了。黛雅只要一開始說教就沒完沒了囉~
千歌
很像制式流程的感覺呢~
[Fade in/out.]
果南
對了,聽千歌說你有事情想問我們……
你想問什麼呢?
Player
我想問的是……跟Aqours成員「魅力」有關的事!
Player
看了μ's跟Aqours的同台演出後,我真的深受感動。
也因為那場演唱會,才讓我對學園偶像產生了興趣。
Player
對於有能力創造出那麼棒的演場會的各位,
我想了解更多你們的魅力所在。
Player
為了想了解你們為什麼會這麼吸引人,
於是我就來到了這裡。
鞠莉
…………唉唷~~!!
怎麼會有如此洶湧彭湃的Passion愛情宣言!!
早知道就先打開錄音程式了!
Player
呃!?
黛雅
能聽到你如此讚揚我們的表演,真是無比光榮。
果南
真的。
感覺每天的刻苦練習和鍛鍊都有回報了呢。
果南
不過,你問說Aqours魅力……
真難回答呢。
黛雅
老實說,我們也還沒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呢。
我們也時常自問,到底什麼算是我們的強項?
怎麼樣才能讓觀眾更享受我們的表演?
鞠莉
還有,你說看了演唱會後覺得很感動,
但具體來說,是哪個部分讓你感動呢?
Player
全部!我知道這個回答一點都不具體,
但是不論歌聲、舞蹈還是笑容,總之全部都很棒。
只是……該怎麼說,棒的不只是這些……
果南
我們也很想了解「棒的不只是這些」的真實面貌呢。
黛雅
是指那些來看我們表演的人們自然就體會得到的東西嗎?
但是,如果我們自己沒辦法清楚地捕捉到這塊,
然後將它有意識地表現出來的話……
鞠莉
那就這麼辦吧!
你就跟著鞠莉我們一起行動嘛。
就近Watch的話,或許就能發現鞠莉我們也沒察覺的某些東西!
Player
跟你們一起行動?
可以嗎?
鞠莉
Of course☆
要不要順便一起幫忙準備夏日慶典?
黛雅
鞠莉同學!
這實在是……
鞠莉
但是黛雅不是哭喊著說「連貓手都請借我用!」嗎?
黛雅
我沒有這麼說,也沒有哭!
雖然我確實希望能多點人手……
Player
我來幫忙!
我想為大家出一份力!
果南
謝謝~
啊~真是太好了。我們可真的是忙翻了呢……
黛雅
……不好意思,要麻煩你了。
Player
好的!
千歌
太好了~!
這樣就能一直在一起了!
果南
對了,既然說要一起準備的話,勢必得待上好幾天……
你有地方住嗎?
你說是昨天到的,所以已經在這住一晚了?
鞠莉
要找地方住的話,要不要來小原飯店?
可以給你特優方案喔~♪
千歌
哼哼哼,小~鞠♪
鞠莉
千歌歌?
千歌
這位同學!
可是十千萬的貴賓呢~☆
鞠莉
What!?
Player
我昨天到小千家的旅館叨擾後,就順勢辦了入住手續……
鞠莉
哎呀~這樣啊~?
Player
對、對不起……
鞠莉
好吧!
下次來沼津時,務必要到鞠莉家飯店住喔☆
Player
好,我會的!
Contributors to this page: